
县虽三户小,地僻罢兵防。
茶市逢山客,枫祠祭石郎。
云埋鸣涧斧,沙胶度溪航。
应爱青山好,经过驻旅装。
对生活现象感知愈深,概括就愈形象,作品就愈具有普遍意义,因而也就愈能引起不同层次读者多方面的感悟和联想。这是文学创作和赏析的一条定律。这首《次韵过建平县》可以为这条定律提供一个生动的例证。
此诗是诗人高启途经古建平县域的时候,因眼前景物的触发,引起他对大好河山的憧憬和对贤达圣明的崇敬,挥笔而成。
诗人首联即写建平县的概况和地理优势,建平县户数少,所辖范围不大,又处于丘陵地带,位置偏僻,地势险要,可以免去兵士防守。建平公元988年设县,当时划广德西北的桐汭、昭德、临湖、原通、妙泉5个乡设置。诗人用笔干净利落,给人以深刻的总体印象,令人过目不忘。
颔联,诗人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建平,那熙熙攘攘的茶叶市场,随处可见纯朴的山里人,他们吆喝着兜售各种各样的土特产。红枫摇曳,满眼灿烂,诗人来到祠堂祭祀石郎神。石郎神就是石公弼(1061-1115),北宋兵部尚书,1090年进士,曾被朝廷派遣任知广德县,以弹劾权奸蔡京闻名于世,他为官刚正不阿,严于律己,断案准确,赏罚分明,深受百姓爱戴和拥护,当时许多庙宇供奉他的塑像。诗人特地祭拜石公弼,表达了他对先贤品格无比仰慕的情怀。这两句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,堪称佳句。
颈联,诗人又具体描摹了两个远景,那峰峦连绵耸拔,如斧削一般,白云朵朵,游弋其间。清澈的泉水泛着波光从山涧流下,发出淙淙的和鸣声,悦耳动听,令人神清气爽。不远处的渡口,几个脚上沾满黄沙的村民跳上扁舟,准备过河。这是多么精致而富有情趣的山水画啊,恐怕丹青妙手也难以绘出其中的某些细节。“沙胶”-脚上沾满黄沙,不生动吗?不细腻吗?可见诗人观察力是何等敏锐,诗学功底是何等深厚!
建平淳朴的民风、独特的景象深深感染了诗人。尾联,诗人直抒胸臆,如此美好的青山绿水,怎能不惹人喜爱!经过这里一定要多住几天旅店,慢慢欣赏。此处“装”通“庄”。
这首五言八句,遣词用字准确新奇,状物抒情活泼自然,好似万紫千红中的一株青松,秀丽而又多姿,幽韵而又怡情,使我们感受到诗的无穷魅力。
高启(1336-1373),元末明初著名诗人,与杨基、张羽、徐贲被誉为“吴中四杰”,曾作有《高青邱集》等,毛泽东称高启为“明朝最伟大的诗人”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