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旅游服务 > 旅游资讯

敬亭山导游词

发布时间:2014-10-24 16:24:59 信息来源:敬亭山旅游度假区 作者:敬亭山旅游度假区 浏览:63204 次
【字体大小:

尊敬的游客:

    您好!

    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,宣城是一座诗城,敬亭山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诗山。敬亭山是一个养心的地方,它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,从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开始,共有320多位诗人为慕名而来,为敬亭山留下了1400多首诗篇。

    敬亭山是黄山的支脉,大小山峰60座,主峰名叫翠云峰,海拔324米。一座其貌不扬的小山为何让李白七次登临敬亭山,为何让白居易、韩愈、杜牧、晏殊、范仲淹、文天祥、苏轼、黄庭坚、梅尧臣、汤显祖、石涛等诗人对敬亭山流连忘返? 

   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《九华山歌》曾说:“宣城谢守一首诗,遂使是声明齐五岳。”后来他在《陋室铭》中名句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或许就是从敬亭山里感悟出来的。

    两道牌坊

 

    左右两边是敬亭山的两道牌坊,这是我省两道最大的石牌坊,它缩了整个敬亭山的文化,右手边牌坊上面“江城如画”是节选李白诗的“江城如画里,山晓望晴空,这四个大字是著名书法家楚图南书写;第二道牌坊 “敬亭山”三个大字是著名的书法大家欧阳中石书写,上面节选了南齐谢眺、唐代的李白、白居易、韩愈和杜牧,宋代的晏殊、范仲淹、文天祥、苏轼和梅尧臣,元朝贡师泰,明代的汤显祖、张慎言、姜采和梅鼎祚,清代的梅清、梅庚、梅文鼎、施闰章和石涛共20位大诗人的为敬亭山写的诗句。  

    大家看到的雕像正是大诗人李白,他晚年7次登临敬亭山,为敬亭山留下了28首诗篇。大家耳熟能详的“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”、“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消愁愁更愁”和“浮云游子意,落日故人情”都是在敬亭山创作而成。

 “宋代双塔”

     走过“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”的李白塑像,沿着水光潋滟的敬亭湖,我们来到了广教寺双塔。既然是广教寺双塔,那我们首先从广教寺说起。广教寺建于唐大中3年(即公元849年),是一代名相裴休任宣歙观察使时,为迎希运和尚即黄檗禅师所建。“不是一翻寒彻骨,争得梅花扑鼻香”就是黄檗禅师在广教寺里面感悟出来的,他是禅宗的五大流派之一临济宗的始祖,临济宗也称“当头棒喝派”此宗后传入日本、朝鲜等地,成为这些国家的禅宗主流。

    我们今天看到的双塔建于北宋绍圣3年(公元1096年),为七级方形平面直井式塔心室仿木楼阁式砖塔,保存了唐代佛塔的古意,为全国所独有。1988年1月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   塔身底层三面开门,东塔东面和西塔西面都不开门,2层以上均四面开门。二层内壁上嵌有一块苏轼于元丰四年(1081)二月十七所书《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》碑刻,落款为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眉州苏轼书以赠宣城广教院模上人,因此这份经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塔外壁间或用佛像砖砌成,现在东塔第五层仍可以见到4对佛像。塔的飞檐为砖木结构,塔檐有华拱出跳,墙面嵌有宝相花,呈现出佛教特有的庄严气氛。每层有楼板和木梯相连。这种沿用唐代四方形平面的宋塔在中国现存古塔中极为罕见。《宣城县志》介绍:建寺庙的木材是黄檗禅师从安南化缘而来,但是古代的交通不便,黄檗禅师便在晚上通过地下的水井运回木材,由于鸡叫,黄檗的法力失灵,最后一根木头卡住在井口,因此当地百姓便叫这口井为金鸡井。   

    广教寺历史上规模空前,史书上记载:“有庙宇千间,僧人数百”。“山前山后寺连珠,寺外青山列画图”,“双水北流荐滚滚波涛洗尽红尘万斛,塔峰南峙看层层倒影压来碧嶂千重”便是当时的盛况,曾与灵隐寺齐名,为江南四大名刹之首。广教寺毁于抗日战火,仅留下双塔,见证世事的沧桑。

  

  双塔--至十字路口

    敬亭山的生态良好,目前茶场面积1.5万亩,后山的面积更大,敬亭山所产历史文化名茶敬亭绿雪明清两代被列为贡茶,目前大英国博物馆收藏着敬亭绿雪的标本,1972年,英国代表团在中国第32届广交会上,英国大使主动向周恩来总理请求进口“敬亭绿雪”,从此以后敬亭绿雪才大面积生产,一代文豪郭沫若亲笔为敬亭绿雪而题名。

    关于敬亭绿雪有个美丽的传说,有个叫绿雪的姑娘为了医治母亲的眼疾,每天攀上悬崖采摘茶叶,煮水给母亲喝,有一次不小心掉进了悬崖,背篓里的茶叶撒到山下,这茶叶一落地变成了茶树,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茶园。为了纪念绿雪姑娘,便把茶叶命名为“敬亭绿雪”。清朝诗人施闰章在《叔父寄敬亭茶题封曰手制》中道:“枝枝经手摘,贵珍不贵多。游子感故物,惆怅江南春”。 敬亭绿雪不仅能清心明目、强身健体,更是乡情、亲情的寄托,是最能代表宣城的礼物。

广教寺

广教寺始建于唐大中3年(公元849年),为江南四大名寺之首,曾与九华山化城寺、黄山翠峰寺、琅琊开化寺并称为四大名寺。“山前山后寺连珠,寺外青山列车图。山中石雨花常润,林下无人兰自馨”,这就是当年的广教寺的盛况。

   广教寺是国内外佛教重要心法宗派的发源地,始建者为晚唐断际禅师希运,初居黄檗山,世人称黄檗禅师。唐大中二年,裴休任宣州太守时,迎断际禅师来到宣城,第二年创建广教寺,据《宣城县志》卷二记载:清康熙21年(即1682年),广教寺规模庞大,有庙宇千间,僧人数百。

    宋太亲赐御书百二十卷,元帝赐广教寺主持荣佑崖法全袈裟。

    宋代名臣梅尧臣为观音殿作记,大文豪苏轼为广教寺模上人亲书《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》,清康熙五年,著名画家石涛,又称为道济和尚曾长期居住在广教寺,留下了许多丹青墨宝,国宝级作品《百子罗汉图》就创作于广教寺,1937年,千年古寺毁于日本铁蹄和炮火之下,幸存双塔。清代施闰章感叹道:“双塔如老翁,苍颖比肩立。上有玉局铭,磨沙涌层做。摧残劫火余,风雨石神集。”

    为了传承佛法,九华山肉身宝殿住持释圣富法师发心筹资恢复重建广教寺, 2006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,于2014年全部完工,现在大家看到山门殿,天王殿,大雄宝殿、地藏宝殿和藏经楼等占地面积129亩。

    重建的广教寺将以慈悲之心普度众生,迎接海内外佛教众生弟子、香客和游人前来祈福观光。 

    广教寺--登上广场--古昭亭(敬亭山的五大文化)

   各位游客,让我们继续前行,乾隆皇帝曾这样赞美宣城,“宣城县即宣城郡,永安桥接凤凰桥。谢朓李白两人物,前呼后应相逍遥。”敬亭山因为谢朓、李白而名满天下。

    下一站我们将到敬亭广场, 2010年10月敬亭广场成为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书法火炬的采集点。“三月三·敬亭山”,宣城自古就有登临的习俗,每到春暖花开,宣城人举家出游,欣赏漫山遍野的杜鹃花,现在每年的4月18日是宣城百姓 “登山节”。李白曾作《宣城又见杜鹃花》“蜀国曾闻子规啼,宣城又见杜鹃花。一唱一回肠一断,三春三月忆三巴”。

    中间的雕塑为铜铸的《宣城揽胜图》。1751年,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,当时的宫廷画师苏州人张宗苍,绘制了吴中十六景,献给乾隆皇帝,《宣城揽胜图》是其中的一副。乾隆皇帝非常喜欢,亲笔在画上题上:“宣城县即宣城郡,永安桥接凤凰桥。谢朓李白两人物,前呼后应相逍遥。会心何必定会面,秋朝端涣胜春朝。寄问高楼今在否,意存我独凌云标。” 《宣城揽胜图》被美国国家博物馆收藏。

 

历经千年岁月,敬亭山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,形成了独特的诗、茶、佛、酒和亭五大文化特色,刚才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敬亭山的诗歌、茶道和佛教文化,下面来领略茶酒的文化:

茶禅一味、诗酒一家。“楼禅黄檗随天壤,妙句青莲自古今”。敬亭山有诗可以赏,有禅可以参,必定少不了有仙茗可品,有美酒畅饮。

历史文化名茶“敬亭绿雪”产于敬亭山。“敬亭绿雪”初创于明代,盛于清代,是明清两代的贡茶。“敬亭绿雪”采摘要求高“呼朋净手摘,选叶入云还”时令性强“手制从过谷雨天”,工艺精细“轻揉碧玉作仙茶”外型美观,“雀舌亲收雨后芽”,冲泡考究“今朝烹绿雪,山客饷清泉”, 香味如兰“馥馥如花乳”,色澄秋水“湛湛如云液”,大受欢迎“更著敬亭茶德颂”。敬亭绿雪对宣城人来说更是乡情和乡愁的寄托“枝枝经手摘,贵珍不贵多”、“游子感故物,惆怅江南春”。品罢绿雪,我们再来问道宣酒。

“纪叟黄泉里,还应酿老春”。敬亭山的酒是李白“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消愁愁更愁”的愁绪;敬亭山的酒是杜牧“潇洒江湖十过秋,酒杯无日不淹留”的豪丽;敬亭山的酒是梅清“敬亭山下日将晡,唤起黄公旧酒炉”的游兴:;敬亭山的酒是韦应物 “都门且尽醉,此别数年期” 的别离;敬亭山的酒是梅尧臣“山僧邀我辈,置酒比陶潜”的情怀;敬亭山的酒是白居易“再喜宣城章句动,飞觞遥贺敬亭山”的祝福。敬亭山诗情如酒,酒意如诗。 

有诗情、有画意,有梵音缭绕,有茶酒飘香,若得一片清闲,请各位尊贵的客人来“独坐敬亭山”。

      相思林:皇姑坟和相思泉;

    【皇姑坟】:我们看这一片摇曳多姿、倩影婆娑的翠竹掩映着的一座荒冢,这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坟墓,玉真公主24岁便出家为道士,号持盈法师。李白为玉真公主写下《玉真仙人词》:“玉真之仙人,时往太华峰。清晨鸣天鼓,飙欻腾双龙。弄电不辍手,行云本无踪。几时入少室,王母应相逢。”李白在长安曾经住在玉真公主的别馆:“秋坐金张馆,繁阴昼不开。清秋何以慰,白酒盈吾杯”。(《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》。玉真公主爱慕李白的才华,不仅向唐玄宗举荐李白,743年在李白被“赐金放还”后,玉真公主毅然向玄宗请求去公主号,罢邑司,“请入数百家之产,延十年之命”,一路追随李白。753年,李白来到敬亭山:“我随秋风来,瑶草恐衰竭。敬亭惬素尚,弥棹流清辉”(《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》)。玉真公主踏着诗人的足迹,只可惜寻李白未遇,在敬亭山的翠竹丛中香消玉殒,一抔净土掩去了对李白的执着。李白得知后,来到敬亭山,公主坟前突然涌出一股清泉,这就是就是从太白独坐楼留下的滴滴泪泉,相思泉“流的是清泉水,淌的是相思泪。”此情此景,李白写下“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”,投入滚滚长江,跨鲸逐月而去。

    玉真公主与李白生死相望的爱情故事千古流芳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作《玉真公主歌》:“仙宫仙府有真仙,天宝天仙秘莫传。”

     翠云庵和虎窥泉的故事

    翠云庵初名卜静室,元末毁,明重建。明人贡安国曾赋诗曰:“小阁虚岩畔,回蹊古桧端。朝晕开锦眺,秋色在雕阑。”另据宣州市佛教协会为建筑翠云庵嵌碑记载:相传,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因避安史之乱,步李白行踪,在此出家数年,号称持盈法师,圆寂后葬于敬亭山南麓,也大家在相思林看到的皇姑坟。

    翠云庵唐代原系禅门,至1919年始改住黄冠(道士),抗日战争后仅存一座道教处所,住持者时人称为“耿老道”。解放后至1957年庙毁,道教未再兴起。

    翠云庵1987年,经宣城县人民政府批准重建,由现观音宝殿和观音堂组成翠云庵,殿、堂内均有观音化身32尊塑像和画像供奉。 

 

 

     虎窥泉

    我们身旁这口古井,叫虎窥泉,有五丈多深,解放前被誉为“全国第二金泉”。要了解虎窥泉,就得从施闰章《敬亭闲云庵侧寻虎窥泉》说起,顺治十八年(公元1661年),施闰章调任江西布政司参议,实行一系列惠政政策,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戴。施闰章不但没有升官加级,反而于康熙六年(1667)以裁缺而被罢官。施闰章回到故乡宣城,他写下不少歌颂家乡的作品:一泓雪乳涌何年,虎窥石碑事始传。箬帽山前开白社,玉兰花下濯清泉。第一句“一泓雪乳涌何年”,一泓雪乳指的是清泉一道,涌何年,何年开始涌出。第二句“虎窥石碑事始传”,看了虎窥泉房边的石碑,才知道这件事是怎么传下来的。原来是唐大中初(约公元854年)宣歙观察使裴休建广教寺时建闲云庵,无水可饮,其住持发现一吊睛猛虎,天天在庵边挖掘,便于虎去后和众人在虎所掘处深挖,得清泉水,故名“虎窥泉”。此事就是这件样流传开来的。第三句“箬帽山前开白社”, 箬帽山,像箬帽一样的山,虎窥泉就在它的上面。白社,是指隐士或隐士所居之处。这里隐居了多少文士。第四句“玉兰花下濯清泉”,当时箬帽山上栽植了不少玉兰花,人们可以用这清纯、喷涌的虎窥泉水来洗玉兰花了。

    关于虎窥泉还有神奇的功效,纪叟当年用虎窥泉水酿造老春酒,酿造的酒非纯正、香醇,为李白所钟爱。这里诗人既表达了对虎窥泉的赞美与热爱,更展现了一种纯静的思想境界。“玉兰花下濯清泉”是把这种境界推向极致。梅尧臣也同样的思想,他在《和真上人万松亭虎窥泉》中说:“岭上松万株,岭下泉一泓。松未龙鳞老,泉曾虎迹行。虎去岂不渴, 松今岂不生。泉无百尺绳,安见甘与清。松无百岁人,安见千丈荣。道人能喻道,莫使世人惊。”

   

太白独坐楼

现节选几首,李白的《秋登宣城谢眺北楼》:“江城如画里,山晓望晴空。两水夹明镜,双桥落彩虹。人烟寒橘柚,秋色老梧桐。谁念北楼上,临风怀谢公。” 

李白的《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》:“弃我去者,昨日之日不可留;乱我心者,今日之日多烦忧。长风万里送秋雁,对此可以酣高楼。蓬莱文章建安骨,中间小谢又清发。俱怀逸兴壮思飞,欲上青天揽明月。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消愁愁更愁。人生在世不称意,明朝散发弄扁舟。”

 

天际阁

“天际”出自谢眺的诗《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》“天际识归舟,云中辨江树”。居翠云峰顶,海拔324.1米。阁楼底层面积230平方米,为3层唐代风格阁楼,每层设一个单元,分别展示谢朓与宣城的关系、谢朓山水诗在宣城进入高峰的成就以及后人的评价。楼阁一层环廓四周墙体镶嵌谢朓宣城诗佳作的砖雕,并在廓道中设置石桌石凳,供游客休憩、观景,诗文以每面墙镶嵌两块计,共计8首,如《宣城郡内登望》、《往敬亭路中》等。

登上天际阁,宣城美景尽收眼底,此点也是敬亭诗经全程最佳观景点之一。

 

     韩愈文化园

欢迎大家来到韩愈文化园,韩愈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。这是年轻的韩愈在宣城求学时的形象,少年书生,意气风发。

我们知道韩愈大都是从他的名言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”开始。14岁的韩愈,因避战乱,来到宣城,住在韩氏祖业,就是现在韩愈文化园所在的位置——韩家庄,直到19岁时赴京应试。宣城成为韩愈成才之地,也是他的第二故乡。韩愈称宣城为:“里闾”。

韩愈文化园主要分为韩愈纪念馆、昌黎别业以及山水园林三大部分。让我们从韩愈纪念馆开始,了解韩愈伟大的一生。

 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