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旅游服务 > 旅游资讯

李白为何来宣城

发布时间:2014-10-24 16:33:37 信息来源:敬亭山旅游度假区 作者:敬亭山旅游度假区 浏览:58920 次
【字体大小:
      李白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(公元701-762),唐代的伟大诗人。
      唐天宝十二年(公元753年)上半年,李白在幽州之行后,清醒地认识到:朝廷已昏暗,大乱必即起。他忧愁一年,感慨一年。终于下定决心,要远走高飞,去寻找一个避乱的桃花源。恰在这时,他的一位在宣城郡任长史的从弟李昭,来信邀李白来宣城,李昭在信中把宣城作了这样一番介绍:“宣城自古为名邑上郡,星分牛斗,地控荆吴,为天下之心腹,实江南之奥壤。既有山川之胜,又兼海陆之丰。永嘉以后,衣冠避难,多来江左。六朝文物,萃于斯邑,至今余风犹存。虽闾巷之间,吟咏不辍。宣城为郡治所,据山为城,枕水为邑,山为陵阳,水为宛溪。陵阳之巅,高出城闉。南齐谢元晖守此郡时,建斋以居。以其居高临下,故谓之高斋。后世几经修葺,犹可登鉴。登斯楼也,城郭皆在掌中,山川尽入心目。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中,横峙若屏障,连绵三十里,尤为一郡之雄秀。此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!”最后,李昭又在信中写道:“弟佐此郡,政清且闲,每登高斋,时游敬亭。临风怀谢之章,舍兄其谁哉?!”李白看了此信,自然心向往之,特别是自己最仰慕的谢朓遗迹尚存,长史李昭又如此殷勤相邀,生活上也有个依靠,更觉得宣城是一个理想的避乱之地。于是他回信李昭,决定只身先往宣城,随后再搬迁家小。他在南下的途中,又赠诗《寄从弟长史昭》曰:“尔佐宣城郡,守官清且闲,常夸云月好,邀我敬亭山。五落洞庭叶,三江犹未还。相思不可见,太息损朱颜。”他水路兼程往南行,时入秋季,才横渡长江来到宣城。他在《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》诗中云:“我随秋风来,瑶草恐衰歇。中途寡名山,安得弄云月?渡江如昨日,黄叶向人飞。敬亭惬素尚,弭棹流清辉。……”据初考,这就是李白来宣城吟赋的第一首诗。

      李白自五十三岁——唐天宝十二年(公元753年)秋起,至六十二岁——唐宝应元年(公元762年)的近十年期间,曾七次来宣城漫游山水,登临桥亭,赋诗抒怀。

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